“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山东服装职业学院第十四个五年(2021——2025)规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根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关于整省推进提质培优建设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的意见》(鲁政发〔2020〕3号)等文件及国家、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精神,结合实际进行编制。
一、发展基础和面临的形势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期间,是规模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和规范发展的重要时期。学院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教师队伍不断优化,专业结构更加合理,理顺了办学管理体制和经费体制,建立了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基本要求的办学体系,加快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外部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社会服务能力持续增强,社会认可度不断提高,为学院“十四五”的健康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办学规模稳步扩大。五年来,新建学生公寓、餐厅、旅游实训中心等设施,建设数字化校园、一大批实训室,全面改造提升消防、供暖、供水、供电、供气和校内环境、道路等设施,校园面貌得到极大改善,建筑面积由19.7万平方米增加到23万平方米;在校生人数由8588人增长到12311人,为建校以来最高水平,连续四年保持万人以上规模;新增智能控制技术、虚拟现实应用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动漫设计等一批热门专业,专业达到33个;教职工由299人增加到381人;新增“3+2”本科对口贯通培养办学层次,涵盖普通高职、“3+2”专本贯通分段培养、五年一贯制大专、成人大专、试点自考本科、中外合作办学等领域。
管理体制和经费体制得到理顺。2019年,市编委印发《关于调整市属高职院校隶属关系和经费形式的通知》,将我院隶属关系调整为市政府直属事业单位,经费形式明确为财政补贴,逐步达到生均经费拨款标准。体制问题的解决,为学院科学健康持续发展扫清了制度障碍。妥善解决了教职工住房整改、校内高压线迁移、教职工养老保险、干部人事关系、人员编制管理、教职工退休手续办理等教职工普遍关注、多年未解决的难题。制定了《山东服装职业学院章程》,建立学术委员会、理事会等机构,完善法律顾问制度,建立了OA办公系统,提高了规范化办学水平,推进了办学治理能力现代化。
教学科研水平进一步提升。积极对接“新旧动能转换”十强产业,优化专业结构,建设高水平专业群,新增省级品牌专业群2个、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2门,省职教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省职教改革研究立项项目、省教学成果奖、“1+X”证书试点项目等教学质量项目近20项。新增省优秀教学团队2个、省高职院校教学名师2人、省职教青年技能名师1人、省职教名师工作室1个、省技能技艺传承平台2个,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俞建勇等担任学院名誉教授。学院师生获国家、省市级赛事获奖近200项。承担省、市课题146项,出版教材专著65部、发表论文309篇,科研成果获奖18项,成立学院新时代文明实践社科普及志愿服务队。学院获批“3+2”本科对口贯通培养资格,被教育部评为“第二批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
学生服务管理不断创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打造“一体两翼三条线”管理模式,构建“全员、全程、全面”的工作格局。涌现出大批优秀班集体、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宿舍、明星舍长,一大批学生荣获“省级优秀学生”“省级优秀学生干部”“省级先进班集体”等荣誉称号。学院团委连续多年被授予我市“五四红旗团委”荣誉称号。义务献血工作连年被有关部门评为先进单位,志愿者服务、社会实践等受到市主管部门的表扬。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
对外合作持续扩展。学院与岱银集团、康平纳集团、泰盈科技、泰开集团、石横特钢、万达酒店、泰安银行等多家市内重点骨干企业建立了深层次的合作关系,开设“中兴”“世纪鼎利”“联荷电商”“达内时代科技”“新视觉”等多家企业班,与如意集团、海尔集团等企业合作设立了100余家教学实习就业基地。学院与泰盈科技和阿里巴巴合作设立现代商务职场体验中心,与岱银集团设立“山东时尚研究中心”等,与宁阳县、肥城市签订校地战略合作协议。积极开拓国际合作办学,与意大利米兰ACME美术学院合作中意2+2本科办学模式,与意大利锡拉库萨“罗萨里奥·嘉里亚迪”美术学院合作服装设计专业。
社会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全方位融入全市、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行业企业需求,认真落实“五位一体”、新旧动能转换等重大部署,树立大职业教育观和“职业教育+”理念,发挥人才培养优势,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校地合作、社会培训、文化建设、重大活动等方面狠下功夫,努力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发挥专业人才特色优势,积极服务泰山国际登山节、泰山国际马拉松赛、春晚泰安分会场演出等我市重大活动。先后承办了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全国大学生服装模特大赛、全省首届电商模特大赛等多项全国、省级大型赛事。积极开展面向退役士兵、企事业单位职工开展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服务单位,赢得了社会广泛好评。按照市里统一部署,全力抓好卫生城市复审、文明城市和文明校园创建工作。
党的建设进一步加强。认真落实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以中央巡视、市委巡察整改落实为契机,努力将全面从严治党各项任务抓实抓细。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勇做新时代泰山‘挑山工’”、“寻标对标争先进位”等活动。积极承担援疆支教、“万名干部下基层”、驻村扶贫、担任社区第一书记等政治任务。2个支部分别被评为“全国党建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山东教育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山东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学院被授予省级文明校园、市级文明校园称号,连续10年荣获省级文明单位称号。
同时,学院建设发展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和不足,需要在“十四五”期间切实加以解决,主要表现在:办学质量不高,综合改革力度不大,专业建设层次不高,师资队伍水平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缺乏,科研创新能力不强,校企合作不密切、产教融合不深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足,办学经费紧张,治理能力现代化程度不高,社会认可和美誉度不够等问题,一些制约发展的瓶颈性问题、体制机制障碍亟待解决。
(二)面临的形势
在立足新阶段、贯彻新理念、构建新格局的新时代背景下,按照职业教育内在办学规律要求,深化办学改革创新,探索符合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模式,提升办学质量和水平,实现内涵发展、高质量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新机遇。2021年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召开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大制度创新、政策供给、投入力度,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进一步明确了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定位,为职业教育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2019年以来,国家、省相继颁布实施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教20条”)《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十条意见》等一系列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2020年1月,教育部、山东省共建全国首个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支持山东以提质培优、增值赋能为主线,通过整省推进率先建立新时代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制度和模式,打造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样板和标杆,职业教育“山东模式”初步定型。诸多利好政策的出台,为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供了政策保障。
社会发展和科技革命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十四五”时期是工业革命以来第六次技术长周期和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起点,新一轮科技革命是生产力的重大变革,将在增长动能、产业结构、分配体系、全球分工、国际治理等方面对经济社会产生重大影响,是劳动力需求结构剧烈变化和高技能人才需求急剧上升的时期。“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新旧动能转换”等重大发展战略和行动计划的实施以及学习型社会的构建,使得社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据初步预测,“十四五”期间我国高技能人才年需求量达1000万人,不论是总量缺口还是素质结构矛盾均十分突出。没有职业教育现代化就没有教育现代化,与发达国家相比,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教育强国的要求相比,我国职业教育还存在着体系建设不够完善、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建设有待加强、制度标准不够健全、企业参与办学的动力不足、有利于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配套政策尚待完善、办学和人才培养质量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切实解决这些问题,已经在各层级、各领域达成共识。随着这些深层次矛盾的解决,职业教育发展将插上腾飞的翅膀。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为学院特色优势专业发展带来良好契机。当前,山东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国家级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和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推动产业加快升级和经济结构加快调整。2020年1月,省委、省政府出台《泰安市城乡一体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大力实施“中华文化枢纽、泰山遗产保护、全域旅游升级、新旧动能转化、美丽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提升”等八大战略,积极构筑“国泰民安象征、绿色生态高地、国际旅游胜地、山水宜居典范、信息智能、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山水宜居世界遗产城市”和“国泰民安中华精神家园”。《泰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和2035远景目标纲要》指出,泰安要在新材料和装备制造、生态建设、文化旅游、高端康养、科技教育、区域交通、治理效能等七个方面走在全省前列,努力建成产业高地、文旅胜地、康养福地、科创名地、生态绿地。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健全职业教育培养体系,探索高水平高职院校举办本科职业教育。对接山东省重点打造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文化创意、精品旅游、现代金融等“十强产业”、泰安市重点打造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和智能制造、新材料等五大新兴产业和纺织服装、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等五大优势产业,学院的服装、艺术、经贸、旅游、信息技术类等重点优势专业发展空间广阔,学院体制理顺后,深度融入全市乃至全省发展战略中,必将在全市职业教育大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学院内涵发展、高质量发展任务十分艰巨。经过20年的建设发展,学院综合办学实力得到了较大提升,办学体制得到理顺,办学规模居全省高职院校中游水平,形成了一支自立自强、拼搏奉献的干部职工队伍,具备了良好基础。但客观分析学院当前的形势,仍然面临着巨大的发展压力,改革发展任务艰巨。从外部看,事业单位改革的推进、办学质量年度考核评比、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设立以及部分本科院校向应用型本科的转型,都给学院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压力和生存压力;学院在办学实力、核心竞争力、政策资源获取能力、改革发展力度等方面与先进院校存在较大差距,甚至差距仍在扩大,追赶先进难度很大。从学院内部看,缺乏高层次教学名师和职业化行政人员,教学、科研等层次水平较低,专业建设滞后,管理方式粗放,办学不够规范,缺少标准意识和质量观念,现代化治理能力不高;同时,学院办学基础差、底子薄,受多年来体制不理顺影响,办学投入严重不足,基础设施不健全,教学实训设备陈旧短缺,生均占地、教学生活用房、设备值较低;经费来源主要依靠财政补贴和学费收入,吸引社会投入和自身造血能力较弱,仅能维持基本运转,与先进地市、先进院校相比差距较大。
二、指导思想、办学思路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部署要求,坚持“守住底线、抓牢重点、打造亮点”的发展思路,做到创新与开放并举,做特与做强并进,以内涵建设为核心,以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为根本,适度扩大办学规模,深入推进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提升现代化治理能力,实现学院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革新,大幅提升专业核心竞争力、综合实力和整体办学水平,为促进区域现代化和新旧动能转换提供技术技能人才支撑,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二)办学思路
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明德尚能、求实笃行”校训,传承“自立自强、拼搏奉献”山服精神,大力实践学校“通过教育,改变未来”的使命,坚持“服务发展,引领发展”的办学理念,树立“登高必自、止于至善,服务创造价值,实践改变命运”的价值追求,走“产教融合、育训并举”的办学路子,按照“一二三四”发展思路,即围绕“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培树文明、专业的‘山服人’形象”和“建设省内领先、全国一流的服装名校”为目标,坚持“工作项目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人性化”的基本要求,实现学校“主动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领先发展”,通过实施名师培育等十项工程,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成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积极贡献。
(三)基本原则
1.坚持理念引领,实现内涵发展。深入对职业教育办学规律的认识,切实做好“五入”结合文章,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用先进的理念指导工作,下大气力解决以传统思维办职业教育的问题,办行业、企业、社会创新发展离不开的职业教育。深入实施内涵提升行动,突出抓好“十项工程”和九个重点培育项目,建立常态化人才培养质量自主保证机制,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质量管理,打造山服育人模式新品牌。
2.坚持改革创新,培育办学特色。紧紧围绕建设培树“文明、专业”山服人形象和创建一流服装名校的目标,弘扬“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须有我”的精神,把握高职教育发展新机遇,破除阻碍发展的思想观念束缚和体制机制障碍,激活办学活力。以落实办学自主权为契机,深化以能力为导向的用人制度改革,完善职称评定和教师评价制度,深化以贡献为导向的绩效分配改革,健全专业共建、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育人机制,努力提高办学质量水平,办出特色、办成一流。
3.坚持重点突破,促进全面发展。统筹校内外一切可以利用办学资源,统筹经费、校产、实训设备设施等办学资源的配置,突出重点,打造亮点。大力推进泰安市大型仿真实训基地等项目建设,持续改善办学硬件设施。着力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专业化员工队伍,打造一批品牌专业群、特色专业,以办学质量的提升促进招生就业良性循环。深入实施放管服改革和流程再造,完善以学院章程为核心制度体系,不断提升现代化办学治理能力水平。
4.坚持服务社会,实现合作共赢。把服务国家战略大局、服务区域发展、服务学生发展作为坚定不移的办学方向,全面融入国家总体战略布局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整体布局,树立大职业教育观和“职业教育+”理念,推进校校、校企、校地、校行协同发展,积极适应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需求,主动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积极争取政府、行业、企业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广泛开展国际交流合作,营造良好的对外发展环境。
三、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经过五年不懈奋斗,到2025年,建筑面积达到31万平方米、在职教职工500人、在校生1.3万人的规模,使学院整体办学实力显著增强,内涵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高,办学特色鲜明突出,校容校貌大为改善,社会服务能力大幅度增强,全面达到国家办学标准条件要求,在全省高职院校位次进入中上游行列,努力建成省内领先、全国一流的服装名校,成为区域职业教育发展中心、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高地和产教融合特色办学示范。
(二)具体目标
——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更加凸显。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保证改革发展正确方向。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和制度建设,使学院党委总览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充分发挥,领导干部的办学治校能力明显提高。积极争创国家级、省级标杆系、样板支部和“双带头人”工作室,全面夯实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全部党支部建成过硬党支部,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实现全覆盖,学生申请入党比例达到80%以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三全育人”,培育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争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单位。
——办学层次进一步提升。扩大学院与职业教育本科和应用型本科院校“3+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新增2个左右本科“3+2”对口贯通培养专业。省级高水平专业群试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积极探索与应用型本科高校联合培养职业教育本科生、专业硕士。加挂技师学院牌子,开展技能教育培训。大力发展继续教育,进一步扩大成人大专、自考试点本科的办学规模。
——专业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积极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创意产业等人才紧缺专业。重点建设服装设计、现代商贸、艺术设计、智能制造等品牌专业群。建立健全适应产业升级、大数据时代和智能技术环境下需要的专业调整机制、质量评价机制和预警调控机制。形成以服装、艺术类专业为龙头,以财经、旅游类专业为特色,以智能制造、虚拟现实类专业为重点的专业发展格局。新建成3个省级品牌专业群、1个国家级重点建设专业、1个专业群达到“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建设计划”水平。
——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全面提高。建立教师与企业高技能人才长效交流制度,构建职前职后一体化、校企双主体的职业院校教师培养培训体系,成为省级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引进培养10名具有行业影响力的高水平专业群带头人,新培养1名国家级教学名师、2名省级名师,2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双师型”教师占比达到75%以上,聘请30名学界资深专家、行业企业领军人才、“首席技师”、技术能手等来校授课。
——人才培养模式更加完善。建立“岗课赛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完善专业教学标准与实施评价体系,修订开发10个左右专业教学标准及配套课程标准、顶岗实习标准和实训基地建设标准。争取获批更多的省、市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和微客联盟。建成100门左右在线开放精品课程。实现全省、全国职业技能大赛新突破。
——科研创新能力持续提升。积极申报省级技术研发和推广服务中心和乡村振兴示范校,突出抓好技术服务与成果转化工作、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奖、省级及以上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和创新创业大赛获奖等办学质量考核指标新突破,将“汉服文化研究中心”打造成省级及以上科研创新平台,科研成果转化率、发明专利数量等指标达到全省高职院校的中上游水平。
——招生就业实现相互促进良性循环。招生规模稳中有升,生源质量进一步提高,招生类别层次更加丰富,形成以普通高职为主,职教本科、“3+2”专本贯通培养、五年制大专、“三二连读”和继续教育为补充的招生体系。提高就业创业帮扶能力,拓宽自主创业渠道,积极为毕业生提供适配性较高的岗位,让毕业生有较好的发展空间、较满意的收入,实现有尊严、高质量就业。到2025年,使学院高考招生投档率达到80%以上,新生报到率达90%以上,毕业生总体就业率平均不低于95%。
——办学设施设备进一步完善。建设泰安市大型仿真实训基地、学生公寓、运动场、风雨球场、医疗服务中心(教工之家)等设施,新建一批高水平智能实习实训室,生均教学行政用房、宿舍面积、教学科研设备值等达到良好标准,全面达到国家办学标准条件要求。全面推进智慧校园建设,争创“省职业教育信息化创新与改革试点学校”。实施图书馆升级改造工程,使纸质图书和电子资源实现较大幅度增长。
——产教融合和对外合作深入推进。牵头成立省级及以上职教集团。建设产教融合示范区(园)。与300家以上企事业单位建立相对稳定的合作关系。实现产业学院、混合所有制合作办学实质性突破。建立服装学院特色“双元制”模式。积极与国(境)外知名企业和高校等机构合资办学,力争在国(境)外建设“鲁班工坊”。与意大利、德国、韩国、日本等大学实现师生互访、成果交流、学历提升等常态化。
——职业技能培训能力大幅提高。以泰安市大型仿真实训基地为载体,全面提升职业培训能力,改进对外培训管理模式,调动院系两级培训工作积极性,使社会培训工作与全日制人才培养并驾齐驱,获批省社会培训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试点,到2025年,非学历培训人次达到全日制在校生数1.5倍以上,技术服务、各类培训及专利转化到款额和毕业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比例大幅度提高。
——办学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完善院系两级管理体制。优化机构和人力资源配置。推进校务服务线上、线下“一体化”。实行绩效工资改革。落实办学自主权。逐步化解学院债务。建设书香校园,涵养“文明自觉”,培树“文明、专业的‘山服人’形象”, 着力培育“创建文化”,巩固省级文明单位和省级文明校园建设成果,争创国家级文明校园。健全安全工作机制,建设平安校园。全面提升餐厅、物业、绿化、医疗卫生、节能减排、小区管理等工作水平,争创省级及以上先进单位。
四、重点任务和举措
“十四五”期间,学院改革发展的重点任务是:紧紧围绕“培树文明、专业的‘山服人’形象”和“建设省内领先、全国一流的服装名校”的目标任务,按照“守住底线、抓牢重点、打造亮点”的工作要求,以内涵建设“十项工程”为抓手,着力解决制约学院发展的短板、弱项和深层次问题,切实履行新时代职业教育的职责和使命,为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支撑和优质高效社会服务。
(一)牢固树立抓好党建是最大政绩理念,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1.加强党对学院工作的全面领导。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保证学院改革发展正确方向。进一步完善党对学院工作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构建落实党的领导纵到底、横到边、全覆盖的工作格局。落实好“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定期召开党委会,专题研究重大事项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要项目安排、大额资金使用等事关学校改革、发展的重要事宜,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坚持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考核,破解党建和业务“两张皮”难题,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党委履行好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纪委履行好监督责任,抓好责任清单的落实,把全面从严治党落实到办学治校全过程。
2.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师生思想政治教育,推进“三全育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培育和传承好工匠精神。落实党委会“第一议题”制度,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构建课堂思政、课程思政、专业思政、实践思政、管理思政、服务思政“六位一体”思政育人体系,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育管理服务全过程和各环节,实现课内课外、网上网下、校内校外结合的思政育人格局。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牢牢把握学院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做好新时期民主党派和宗教工作,凝聚思想政治共识。
3.进一步强化基层党组织战斗力。落实系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提高系党总支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形成党政齐抓共管、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贯彻《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党组织工作条例》,在提质赋能上下功夫。持续开展基层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配齐配强组工干部,推动基层党建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充分发挥教师支部书记和党员教师在学校建设发展中的骨干作用。大力加强学生党校建设,进一步提高大学生骨干和大学生党员的综合素质,吸收更多的优秀学子走到信仰共产主义的道路上来,提高发展学生党员的数量和质量。深入开展“亮身份、当先锋、做奉献、树标杆”行动,扎实开展“样板支部”“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建设好全国党建样板支部,推进基层党建“对标创建”和“质量创优”工作,全面提升基层党建工作质量。
4.不断提升群团组织服务发展能力。实施基层团支部“活力提升”行动,启动团干部创优培养计划,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全面提升基层团组织的组织力、凝聚力和吸引力,促进大学生征兵入伍、义务献血、大学生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等工作走在前列。以党建带工建,以带促建,召开“双代会”换届选举大会,深入开展教职工文体活动和“献爱心、送温暖”等活动,充分发挥教职工主人翁积极性和创造性,切实保障教职工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监督的权利,依法保障教职工的合法权益。
(二)提升现代化办学治理能力水平,不断激发改革创新动力
1.完善内部管理运行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以学院章程为核心制度体系,健全决策议事、学术委员会、理事会、教职工代表大会、法律顾问等制度。完善院系两级管理体制,进一步明晰学院和系部的责权利关系,制定权利清单和责任清单,持续下放管理权限,调动院系两个积极性,激发办学活力。优化机构和人力资源配置,调整优化机构设置,实行定编定岗,合理调整部门定位与职责,构建职能完备、运行高效的组织体系。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办事流程,推进校务服务线上、线下“一体化”,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完善工作目标考核和激励机制,增强考核的科学性、针对性、可操作性,凝聚形成创新创业的强大合力。改进完善县处级、科级干部考核办法,构建覆盖“部门职工、中层干部、学院领导”三个层面的考核评价体系,强化考核结果运用。
2.优化选贤任能的用人环境。加强与主管部门的沟通衔接,承接好办学自主权下放落实工作。结合学院实际,在限额和职权范围内,自主设立内设机构并报主管部门备案。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规定,持续完善学院中层干部任职条件、聘任程序、考核指标等,探索建立自主聘用内设机构干部的完整流程,争取自主聘用内设机构干部改革试点。拓宽干部“下”的渠道,探索自愿退出机制。健全激励及容错纠错机制,突出工作实绩,拉开人才收入差距,通过分配改革激活人才,营造干事创业良好氛围。在全院科级以上干部中深入实施“每日工作有安排,每周工作有比对,每月工作有点评,每年工作有讲评”的“四有工作法”,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激发干部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在全院干部职工中形成“我要干”“争着干”“比着干”的良好干事创业氛围,实现天天干实事,月月有进步,年年上水平,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党员干部队伍,勇做新时代泰山“挑山工”。
3.完善能上能下职称评聘机制。坚持分类评价、科学考察的原则,不断完善学院职称评聘办法,设置既符合上级要求,又适合学院实际的职称评价标准,发挥好职称评聘的评价和激励作用。坚决破除“五唯”顽瘴,对应职称等级设定不同的业绩成果要求。教职工参与学校重要工作取得的工作成果可与相当等级的教学、科研成果互相替代,评聘中适当倾斜在学院重点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坚持以德为先、注重实绩的原则,坚持把师德考核放在首位;突出评价研究成果质量、原创价值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贡献。建立高层次人才绿色通道,对于入选省级以上重点人才工程的可直接申报高级职称,对于紧缺型高层次人才或对学校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可适当降低学历和任职年限限制。实行全员竞聘,建立晋升、续聘、落聘的竞聘机制。坚持分级聘用、放管结合的原则,继续推进人事管理重心合理下移。坚持强化过程、目标管理原则,加强岗位聘期任务的过程管理,确保岗位职责与各类量化指标对于个人考核的严肃性。
4.积极推进优劳优酬绩效工资改革。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实行绩效工资制度改革的意见,不断完善学院绩效工资改革方案,激发教职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建立业绩贡献和能力水平导向的分配机制,充分发挥奖励性绩效工资指挥棒作用,确立结果、效果、成果激励导向,按照总量控制、分类考核、自主分配的原则,将考核绩效与工作能力、工作业绩挂钩。坚持多劳多得和优绩优酬的分配导向,修订完善奖励性绩效工资考核分配管理办法,鼓励教师积极对外开展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取得的收入结余,提取50%以上用于教师劳动报酬;教师取得的科技成果转让费,纳入绩效工资总量;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社会培训、学校重点、亮点工作,在绩效工资分配中向重点岗位、高层次人才和年度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予以倾斜;专业教师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按规定到校企合作企业兼职,实行“双岗双效”。
5.完善经费保障机制。积极适应“基本保障+发展专项+绩效奖励”的财政拨款制度的改革要求,落实生均拨款增长机制,合理制定学院基本保障经费预算,配合财政、发改等有关部门合理规划投资项目,科学安排绩效奖励资金使用用途。完善引资入校、引企入校激励机制,建立健全接受社会捐赠管理办法,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共建,多方募集社会资金。积极争取专项扶持资金、使用政府债券、申请增加财政投入,促进财政经费稳步增长,为学院建设发展提供资金保证。积极向省、市有关部门对接,根据学院实际,适时适度调整学院学费收费标准。积极争取上级支持,落实化解公办职业院校债务计划,制定学院化解债务措施办法,明确时间节点,逐步化解学院债务。
(三)实施专业提升和科研创新工程,打造学院核心竞争力
1.持续优化专业结构。根据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和社会建设发展的需要,积极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创意产业等人才紧缺专业。优化专业结构,构建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结构合理、特色鲜明、龙头重点与相关专业协调发展的专业体系。做大做强服装、艺术、财经、商贸、信息等一批有较强社会影响力的优势专业集群。建立适应产业升级、大数据和智能技术环境需要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质量评价机制和预警调控机制。
2.抓好重点项目培育。集中全院人力、物力、财力,重点建设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励培育项目、国家级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培育项目、国家级重点建设专业培育项目、国家级教学名师培育项目、国家级现代学徒制试点培育项目、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培育项目和省级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职业教育集团培育项目等重点建设项目。重点建设服装设计、现代商务、艺术设计、智能制造等省级品牌专业群,提升专业(群)建设层次水平,力争把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群建设成为国家级高水平专业群。
3.提升学院科研水平和服务能力。坚持科研提升创新能力、促进人才培养、服务学院与社会发展的原则,以服务“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支撑”的整体布局为使命,不断提高师生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科研工作质量、效率与标准。完善科研成果考评标准,建立重点科研项目资助和优秀科研成果奖励制度,完善科研管理制度体系,提高科研管理精细化水平。打造科研工作骨干队伍,建立科学激励机制,培育“学术导师”“科研名师”“艺术大师”,激发教师参与科学与技术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完善和落实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制度,鼓励教师开展专利研究、软件开发等,促进科研成果的市场转化。建立产学研用联盟,打造产学研用互动服务平台。申报省级技术研发和推广服务中心,成立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优势学科专业研究所,建立市级技术技能名师工作室,力争取得一批突破性成果。大力开展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理论实践研究,更好的为学院改革发展服务。
(四)深化改革创新,打造高技能人才培养高地
1.创新育人机制。建立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实施“岗课赛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技能大赛内容、“1+X”证书等融入课程体系,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深层推进“三教改革”,坚持“以学生的学习成效为中心”,以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打造高效课堂。以“技能竞赛月”为载体,精心组织和鼓励师生参加各类专业技能竞赛、创新创业大赛等,实现全省、全国职业技能大赛新突破。实施“学分制”改革,合理设置课程模块,积极建设优质教学资源。建立与学分制管理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制度,制定学分制收费管理办法,改革后勤管理与服务方式,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条件建设,为学分制教学与管理系统的建设与运行提供高质量的技术保障。
2.改革办学质量考核和评价机制。改进职业教育评价机制。以省高等职业院校办学质量年度考核指标、专业(群)发展水平考核指标为依据,改进评价办法,强化评价评估结果运用。认真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工作清单,围绕“破五唯”的目标,明确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主攻方向,分层次、分阶段、分步骤不断完善学校各类评价办法。要突出质量导向,实施分类评价,结合学校学科专业特点,建立健全各项工作的评价体系,坚决推进由“数量导向”到“价值导向”的评价体系建设,构建起符合我校实际的高水平评价体系,全力助推学校高质量内涵发展。
3.进一步丰富学院办学层次。在全面提升三年制普通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基础上,大力推进学院与职业教育本科和应用型本科院校“3+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围绕新旧动能转换等重大战略,整合优势办学资源,制定与本科高校联合培养的重点建设专业计划。积极推进学院优势专业试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充分考虑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稳定发展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继续扩大与省内中职学校进行“三二连读”合作办学,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衔接和无缝对接。积极与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应用型本科高校联合培养职业教育本科生、专业硕士,开展长学制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大力发展继续教育,继续扩大在校学生自学本科招生培养规模,稳步扩大成人大专函授教育规模,增强学院社会教育服务功能和影响力。
(五)坚持培养引进结合,建设充满活力的教练型“双师型”教师队伍
1.实施名师递进培养计划。加强名师培育工程建设,以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为指导,以服务区域经济建设为宗旨,以教学名师培养和教师梯队建设为重点,关注教师的终身发展,强化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专业素质能力。通过实施国家级教学名师、省级教学名师、院级教学名师、系级教学名师等不同层次的名师梯队培育工程,重点培养一批教学骨干和专业带头人,发挥名师引领作用,组建高水平的教学创新团队,努力建设适应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素质优良、专兼结合、双师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切实提高内涵质量,增强核心竞争力。按照学校名师、省名师、国家名师的标准,发挥好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每年重点培养10名左右学校名师,实行动态管理。
2.实施全员提升计划。实施“全员、全程、全素质”教师综合能力提升行动,完善校外、学院和系三级培训模式,对照保障、培训、提升、激励“四位一体”教师发展标准,分层分类设计培养培训模块。落实国家和省、市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支持教师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建立教师与企业高技能人才长效交流制度,每年安排教师不少于50人次接受顶岗实践、理实一体化教学项目开发、应用技术研发与推广等培训任务。制定“双师型”教师培养办法和专业教师实践锻炼实施意见,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加强教师企业实践基地建设,努力成为省级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形成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3.引进大师名匠。加大高层次高水平人才招聘和引进力度,建立健全引进技能大师和能工巧匠等业界精英、招聘会动手的专业教师、支持既有专业教师练就高水平实操能力、向实践教学一线和技术研发服务倾斜的措施办法,努力配足配齐配强教师。学院新进专业专任教师原则上应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和相关职业技术资格。完善人才引进办法,以确保通过直接考察的方式招聘引进各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业界优秀人才担任专任教师的改革举措落实落地。落实将20%编制员额内自主招聘兼职教师政策。建立“山服兼职人才储备库”,建立校企人员双向交流制度,出台管理办法及认证标准,把专职教师走进企业和兼职教师走上讲台结合起来,不断完善“双向流动、相互认证”的交流机制。
(六)坚持服务区域发展理念,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
1.构建校企合作办学长效机制。健全产教深度融合、校企紧密合作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学院校企合作办法,积极向国企、央企等知名企业宣传推介,推进引企入校、送学入企、共建专业、“订单班”、“冠名班”等多种方式开展校企合作。完善和推广“将学校办到企业,将企业引进学校”的办学模式,整合校企优势资源,提升产教融合的活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每个专业都要与多家知名企业建立稳固的共建合作关系。积极建设产教融合示范区(园),与企业合作建设符合学院特色的人才培养、生产服务、技术研发、文化传承、科学研究等功能的校企命运共同体。每个专业至少与2个国内名企、3个省内名企、5个市内大中型企业(或行业内有影响力的市内企业)建立稳固的合作关系,促进高质量实习实训和就业。积极参与国家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试点。
2.建设产业学院和职教集团。支持系依托优势专业(群)围绕区域产业群的核心需求,联合龙头骨干企业共建产业学院,推动校企双元育人、产教融合真正落地。探索建立产业学院建设与管理机制,持续推进以股份制为基础的混合所有制办学改革,构建多形式的混合所有制共同体。积极争取地方政府支持,主动联系区域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中小企业,对接区域应用型本科高校、职业学校和相关科研机构,探索成立混合所有制法人实体的职业教育集团。进一步激活泰安市纺织服装职业教育集团的活力,围绕省市新旧动能转换重点项目,在集团制度建设、运行机制、国际合作等方面改革创新,促进区域职业教育专业布局优化,实现集团成员间良性互动和资源共享,争创省级以上示范性职教集团。
(七)强化育训并举办学职能,做强做优培训工作
1.完善培训工作体制机制。按照“校内服务产业化,校外服务规模化”的要求,坚持“社会化、市场化、全员化”原则,大力开展校内外培训工作。校内培训逐年提高毕业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比例。校外培训由“校园行政化”思维向“社会市场化”思维转变,建立市场化的项目竞争机制、资源调配机制、项目化管理机制、服务保障机制。以标志性成果、培训工作量、培训净收益为社会培训工作考核和奖惩的关键指标,构建“全校全员社会培训一盘棋”的工作格局。进一步完善培训机构、人员配置和管理职能,规范社会培训项目的审批、审核、实施、经费、安全、师资和考核等管理。以收益分配、模块考核、社会服务分等方式进行考核激励,提高培训质量和规模。积极对接政府部门、行业企业等群团组织,开发培训项目,制订培训标准及课程标准,开发线上线下课程资源。
2.强化技能培训培育产业大军。紧紧围绕新旧动能转换、乡村振兴等重大工程,依托泰安市大型仿真实训基地、泰安市第二公共实训中心、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旅游实训中心的社会功能,承担更多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计划任务,打造“一系一基地一品牌”。与行业企业联合承接高品质高技能人才培训项目,推行订单式培训、定岗培训、定向培训。面向社会广泛开展新录用职工岗前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困难企业职工转岗转业培训、企业新型学徒培训、“金蓝领”培训、农村劳动者职业技能提升培训、退役军人技能培训等,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大军。依托网络学习平台和移动学习客户端,与行业企业共同开设继续教育网络课程和在线培训项目。积极联合行业组织、大型企业,共建职工培训集团、职工培训中心,发挥各方资源优势,共同开展补贴性培训、中小微企业职工培训和市场化社会培训。服务重点人群,助推创新创业。积极开发面向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去产能分流职工、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残疾人等重点人群的就业创业培训项目;主动对接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及工青妇等群团组织,面向长期失业青年、农村留守妇女、大龄失业人员等,开发周期短、需求大、易就业的培训项目;承担春潮行动、雨露计划、求学圆梦计划等政府组织和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开展的培训任务等。
(八)实施文化育人工程,培树“文明、专业山服人”形象
1. 打造特色校园文化。整体规划建设校园文化,以精神文化建设为核心,以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为载体,打造校园文化品牌。逐步完善体现学院特色的精神文化体系,深入挖掘和弘扬学院精神文化内涵,打造学院文化品牌。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榜样人物学习教育活动,培育和选树先进典型,塑造向上向善校园新风。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法治文化、廉洁文化、“红色”文化和泰山文化教育。重视网络育人,鼓励师生积极参与文化作品创作生产,优化成果评价。推动环境文化建设,进一步丰富学院形象标识,进行文化空间与景观小品打造,完成校内建筑、道路、景观等的命名工作,推动“一系一精品、一系一特色”文化建设,实现校园湖、园、路、馆、楼建设达到使用、审美、育人功能的和谐统一。
2.组织活动育人实践。充分发挥各类活动的育人功能,按照“第二课堂活动系列化、第三课堂活动主题化、各类活动层次化”的要求,系统设计并实施各类育人活动。充分利用开学典礼、毕业典礼、重大纪念日等契机开展教育活动,深入开展学生公寓开放日、图书馆开放日等活动,增强师生凝聚力和向心力。充分发挥专业育人功能,围绕中华传统文化、传统美德、美育、技艺技能创新等,精心组织教育教学成果展示。精心打造校园文化艺术节,举办好学院运动会、篮球赛等,争取在市级以上体育比赛中实现更大突破。培育建设一批实践育人与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广泛开展社会公益、志愿服务、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推动专业课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活动、创新创业教育、志愿服务、军事训练、劳动教育等载体有机融合,形成实践育人统筹推进工作格局。
3.开展文明养成活动。认真贯彻《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培树文明、专业的“山服人”形象。聚焦日常生活“关键小节”,深化 “文明言行”“文明就餐”“文明排队”“文明旅游”“文明上网”“做志愿者”“垃圾分类”等实践活动,引导师生讲文明话、办文明事、做文明人,养成文明好习惯,培育时代文明新风尚。
4.建设书香校园。全面推动“书香校园”系列读书活动,实行校级、院级、班级三级责任工作制度,要求学生每学期必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经典书籍,并将阅读纳入综合评价体系。通过开展校园读书月、班级读书会、读书分享会、读书沙龙及“山服悦读者”“山服朗读者”等方式,在全校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促使学生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实施图书馆升级改造工程,丰富图书馆藏和电子图书,为各类阅读活动的开展提供保障。
(九)实施质量提升工程,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
1.健全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按照“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的工作方针,建立常态化人才培养质量自主保证机制。在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不同层面,构建包括专业建设、课程教学、学生教育、行政管理和后勤服务等各领域在内的覆盖全员、贯穿全程、纵横衔接、网络互动的常态化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质量管理。大力推进“三全”育人模式综合改革,形成完善的思想政治工作制度体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在报效祖国、奉献社会等方面走出一条特色路子,打造山服育人模式新特色、新品牌。
2.提升生源和就业质量。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趋势、人力资源规划、生源数量等,结合学院实际,科学规划学院办学规模、办学层次和各类别招生计划。牢固树立招生重中之重的地位,逐步改进完善招生工作办法,打造专业化的招生骨干队伍,提升宣传手段和成效,保持在校生规模稳中有升,逐步提高生源质量。提高就业创业帮扶能力,拓宽自主创业渠道,积极为毕业生提供适配性较高的岗位,让毕业生有较好的发展空间、较满意的收入,实现有尊严、高质量就业。
3.加强智慧校园建设。以“省职业教育信息化创新与改革试点学校”建设为抓手,大力推动信息技术与办学治校融合创新,积极争取省、市配套专项扶持资金,加强与企业深度合作。促进信息化与教学深度融合,持续实现信息化办学环境建设与人才培养的有效联动,提升师生信息化素养,扩展信息化保障与服务功能,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进一步提高网络教学覆盖率,面向社会开通在线精品课程,为在校学生和社会人员提供规范、便捷的在线教育服务。
4.积极推进国际化建设。建立服装学院特色“双元制”模式,实现服装、艺术等优势专业对外合作办学的实质性突破。积极与国(境)外知名企业和高校等机构合资办学,力争在国(境)外建设“鲁班工坊”,实施中青年教师海外研修计划、学历提升计划。服务企业“走出去”,加快推动职业资格证书、技能等级证书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互通互认,试点证书培训资源双向交流,提升技能证书国际化水平。加快与意大利、德国、韩国、日本及泰国、马来西亚等东盟国家大学校校合作的对接力度,实现学院教育教学国际化,师生互访、成果交流常态化。
(十)以重点项目建设为抓手,提升办学育人环境
1.建设泰安市大型仿真实训基地。泰安市大型仿真实训基地是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创新创业、技术研发服务和企业真实生产于一体的大型共享实习实训基地,定位为“泰安市产业转型升级的技术高地和面向中小微企业的技术服务中心、培训培养紧缺技能人才的实践中心”。总投资3亿元,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设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训中心、智慧文旅虚拟仿真实训平台、数控技术实训室等近100个虚实结合的共享实训室,同时满足6000人实习实训。实训基地配套建设服装多功能表演厅、科技成果厅、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高科技企业孵化中心、产业大师工作室、教学名师工作室、安全教育中心、国际交流中心等。项目建成后,能够极大改善市内高职院校实习实训条件,有效整合现有的教育资源,既能承担我市职业教育学生的实训实习、技能竞赛、职业鉴定、创业孵化、师资培训任务,又能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技能培训、技术开发、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的服务,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空间和平台,服务小微企业孵化;同时,承担职工职业技能实训基地、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高素质农民培育基地、先进制造业实训基地等职能,加大对脱贫人口职业技能培训力度,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为全市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汇聚发展新动能提供有力支撑。
2.完善学院办学基础设施。到2025年,集中力量谋划建设一批重大项目,完善学院办学基础设施,改善教学实训条件,大幅提升学院育人环境。完成校园东部57亩土地征用,扩大办学空间;新建2万平方米的学生公寓,逐年改造老旧学生公寓,新建、改造人才保障性租赁型住房,进一步提升师生住宿条件;建设学院标准运动场及室内体育馆,促进体育运动设施条件达标。建设医疗服务中心(教工之家),满足师生就医需求,丰富师生精神文化生活;抓好老旧设施及校园道路建设改造,美化校园环境,改造供水系统,加强能源节约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提升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水平,建设山水园林式绿色校园。完善安保设施,加强软硬件建设,提高防范能力,打造稳定、和谐、温馨育人环境。
五、组织实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成立学院“十四五”规划实施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统筹领导和组织规划的实施,研究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各系、各部门要成立相应的工作专班,明确具体责任人、时间节点、工作内容等,建立健全保障规划实施的工作机制,确保规划确定的各项工作任务落实落细。
(二)精心组织实施。依据学院总体发展规划,制定专项发展规划、系发展规划,明确系“十四五”期间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举措。学院年度工作要点要将“十四五”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重要举措、重点项目逐年分解落实。全院上下要加强协作配合,协同推进,共同抓好规划的落实。规划实施过程中,要及时总结经验,开展调研活动,提出改进工作建议,供领导决策参考。
(三)提供全要素保障。坚持开放办学,多方争取上级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为学院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整合机构、人员,发挥协同效应,集中力量破解难题。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性资金投入,把重点项目纳入国家、省市大盘子。坚持“专款专用、注重绩效、问效问责”的原则,科学合理分配和使用好资金。
(四)加大监督考核力度。建立监督评价机制,加大规划执行力度,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动态评估与跟踪检查,及时了解、掌握、报告规划执行过程中的实际情况,重点监测目标、任务和重大项目的完成情况和成效,及时发现问题,提出对策建议和改进措施,提高规划的实施效益,确保规划扎实推进。
2021年8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