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整省推进提质培优建设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的意见》(鲁政发〔2020〕3号)和《泰安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全市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泰政发7号)文件精神,进一步推动学院创新发展,提升办学水平,建设高水平特色高职院校,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及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按照部省共建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会议部署要求,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紧围绕“提质培优、创新发展”核心任务,着力加强内涵建设,强化特色发展,深化综合改革,落实办学自主权,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推动制度创新和流程再造,提升现代化治理能力,实现学院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革新,大幅提升专业核心竞争力、学院综合实力和整体办学水平,加快高水平特色高职院校建设步伐,为促进区域现代化和新旧动能转换提供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二、工作目标
(一)培育办学特色。紧紧围绕高水平特色高职院校的目标,着力提高办学质量,走品牌化、特色化发展的路子,进一步打造品牌专业群、特色专业、在线开放精品课程,培养一批“双师型”教学名师,建设并用好区域性及校内智能(仿真)实习实训基地,提升学院核心竞争实力,努力办出特色、办成一流。
(二)创新人才培养。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质量观,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和职业岗位需求培养人才,促进学生道德情操、职业素养、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全面发展,努力培养深受社会欢迎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三)实现创新发展。坚持问题导向,瞄准制约学院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瓶颈性问题,集中力量重点攻坚,努力破解发展难点。对标省内外“双高”职业院校,解放思想、大胆探索,敢想敢试、突破束缚,创造性开展工作,努力实现创新发展。
(四)强化服务功能。全方位融入全市、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行业企业需求,树立大职业教育观和“职业教育+”理念,推进校校、校企、校地、校行协同发展,积极适应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需求,主动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三、重点任务
(一)完善学院发展体制机制
1.加强党对学院的全面领导。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论述、关于山东工作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为根本遵循,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保证学院改革发展正确方向。充分发挥党委的领导核心和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牢牢把握学院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把党对学院的全面领导落到实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师生思想政治教育,推进“三全育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培育和传承好工匠精神。加强党的建设,健全组织体系,配齐配强组工干部,大力开展创建“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和“双带头人”活动,切实履行纪委监督执纪问责职责,把全面从严治党落实到办学治校全过程,领导和促进学院工会、共青团等群团组织和学生会建设,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党员干部队伍,勇做新时代泰山“挑山工”。
2.提升学院办学治理能力。科学编制学院“十四五”规划,全面总结学院办学情况,科学谋划学院发展目标、办学定位,大力实施办学水平提升工程,努力建设高水平特色高职院校。进一步完善以学院章程为核心制度体系,健全决策议事、学术委员会、理事会、教职工代表大会、法律顾问等制度。完善院系两级管理体制,进一步明晰学院和系的责权利关系,调动院系两个积极性,激发办学活力。优化机构和人力资源配置,调整优化机构设置,实行定编定岗,合理调整部门定位与职责,构建职能完备、运行高效的组织体系。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办事流程,推进校务服务线上、线下“一体化”,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完善考核奖惩激励机制,增强考核的科学性、针对性、可操作性,激励广大干部职工担当作为,凝聚形成创新创业的强大合力。
3.认真承接并用好学院办学自主权。加强与主管部门的沟通衔接,制定学院承接五项办学自主权的工作方案,适应职业教育发展趋势和人才培养需求,在管理体制、专业设置、教师待遇、职称评聘、校企合作、教师招聘等方面,大力深化改革创新,用好办学自主权。结合学院实际,在限额内自主设立内设机构并报主管部门备案。在人才引进、人员招聘方面,严格控制用人总量,科学设置用人岗位和确定用人计划,确定招考标准、内容和程序,在相应人事考试官方网站公开招聘岗位信息,规范招聘各类急需人才,并及时进行事后备案。大力推进职业院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积极争取自主聘用内设机构干部改革试点。制定学院绩效工资改革办法,完善学院高层次人才引进办法。积极推进学院与行业企业按规定在目录外合作共建新专业,开发新课程、培养紧缺急需领域的技术技能人才。出台学院职称评聘工作办法,积极稳妥推进学院职称评聘工作改革创新。
4.完善经费保障机制。积极适应“基本保障+发展专项+绩效奖励”的财政拨款制度的改革要求,落实生均拨款增长机制,合理制定学院基本保障经费预算,配合财政、发改等有关部门合理规划投资项目,科学安排绩效奖励资金使用用途。完善引资入校、引企入校激励机制,建立健全接受社会捐赠管理办法,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共建,多方募集社会资金。积极争取专项扶持资金、使用政府债券、申请增加财政投入,促进财政经费稳步增长,为学院建设发展提供资金保证。积极向省、市有关部门对接,根据学院实际,适时适度调整学院学费收费标准。积极争取上级支持,落实化解公办职业院校债务计划,制定学院化解债务措施办法,明确时间节点,逐步化解学院债务。
(二)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
5.进一步丰富学院办学层次。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趋势、人力资源规划、生源数量等,结合学院实际,科学规划学院办学规模、办学层次和各类别招生计划。在全面提升三年制普通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基础上,大力推进学院与职业教育本科和应用型本科院校“3+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围绕新旧动能转换等重大战略,整合优势办学资源,统筹规划与本科高校联合培养的重点建设专业清单,到2022年新增2个左右本科“3+2”对口贯通培养专业。积极推进学院优势专业试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充分考虑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稳定发展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继续扩大与省内中职学校进行“三二连读”合作办学,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衔接和无缝对接。积极与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应用型本科高校联合培养职业教育本科生、专业硕士,开展长学制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大力发展继续教育,继续扩大在校学生自学本科招生培养规模,稳步扩大成人大专函授教育规模,积极开拓社会继续教育市场,增强学院社会教育服务功能和影响力。
6.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落实职业院校育训并举法定职责,紧紧围绕新旧动能转换、乡村振兴等重大工程,发挥好山东省“1+X”证书试点、泰安市区域性大型智能(仿真)实训实习基地、泰安市第二公共实训中心、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旅游实训中心的社会功能,进一步提升职业培训能力,承担更多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计划任务,助力培养“百万工匠”后备人才。积极申报获批省社会培训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试点。广泛开展企业职工技能培训,积极面向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残疾人等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制定学院开展培训工作和技术服务创收的任务目标和激励政策,培训量按一定比例折算成全日制学生培养工作量,在原总量基础上及时核增所需绩效工资总量,在内部分配时向承担培训任务的一线教师倾斜。按照要求,逐步将一定比例的培训收入纳入学院公用经费。力争参与到职业院校开展培训的征信系统建设当中。从2020年起,学院培训规模和技术服务创收逐年增长20%以上,培训规模与全日制在校生比例逐年增长5%以上。
(三)提升学院办学水平和服务能力
7.优化专业结构。围绕省、市新旧动能转换“十强”产业,结合我市重点产业、重大工程、重大项目,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根据经济转型、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和社会建设需要,积极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创意产业等人才紧缺专业。按照“调结构、强特色、控数量、提质量”的总体要求,调整专业设置,优化专业结构,做大做强优势专业,构建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发展需要相适应,与学院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相匹配,结构合理、特色鲜明、协调发展的专业结构体系。重点建设服装设计、现代商贸、智能制造等品牌专业群,整合专业布局,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专业(群)建设层次水平。建立健全纺织服装类、文化艺术类、财经商贸类、电子信息类、装备制造类专业适应产业升级、大数据时代和智能技术环境下需要的专业调整机制、质量评价机制和预警调控机制。到2022年,新建成5个左右市级高水平专业群、2个省级高水平品牌专业群,使省级品牌专业群达到4个左右。
8.创新育人机制。实施“教学质量提升计划”行动,主动对接产业发展、技术进步和流程再造,建立健全专业教学标准与实施评价体系,建设“德技并修”人才培养方案,到2022年修订开发6个左右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教学标准及配套课程标准、顶岗实习标准和实训基地建设标准。以专业对应岗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为主线,构建“双轨并行,多层递进”的课程体系,进一步提升教师队伍的教学理念、执教能力、信息化运用水平,建设高标准的配套教学条件,争取获批更多的省、市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和微客联盟。推进“课堂革命”,严守课堂“主阵地”,根据课程性质和教学要求,推进实施“理实一体化”、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深化项目教学、课证融合教学、模块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改革,围绕“评学”开展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把课堂打造成“知识传授严谨,技能训练高效,教学手段先进,师生互动良好”的高效课堂。积极申请加挂山东纺织服装技师学院牌子。服务军民融合发展,积极培养军民两用技术技能人才。建设好“山东服装职业学院超星泛亚教学平台”,建设并更新纺织服装类、艺术设计类、财经商贸类、电子信息类、装备制造类教学资源库,到2022年建成50门左右在线开放精品课程。
9.改进职业教育评价机制。适应“五维评价”改革要求,由学生、教师、社会、政府业务主管部门和市教研部门实施评估,从不同角度审视学院的教学目标、教学运行过程和教学效果,保证面向市场、促进就业的办学导向。引进第三方评价评估机制,强化评价评估结果运用。高度重视技能大赛,进一步完善师生参赛激励和保障机制,将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举办的技能大赛作为教学质量评价的抓手之一,加大参赛成绩列入目标考核的分值权重。积极举办和承办全国及省、市级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赛项,开展好“技能竞赛月”活动,加强教师交流,历练学生能力,提升学院形象,营造崇学习、尚技能的学习氛围。
10.落实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做好第二批1+X证书网店运营推广、电子商务数据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试点项目,将证书有关的师资培训纳入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项目,积极落实证书培训任务,面向学生、面向社会开展“校内培训+企业深度培训+校内强化集训”的立体化培训,规范考核颁证标准。发挥服装设计省品牌专业群的优势,根据纺织服装行业标准和岗位要求,确定适合的职业技能领域,认真遴选、积极争取与具有行业影响力、社会公信力的品牌企业(培训评价组织)联合开发纺织服装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对接标准积极开展1+X证书制度试点师资培训工作,待条件成熟后申报列入教育部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目录。结合我院学生专业特点,积极做好品牌企业与职业院校联合开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工作,实现学院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课程融通。
11.提升学院科研水平和服务能力。组建学院优势学科专业研究所,建立配套激励政策,调动教师从事自然科学应用技术研究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师生申请发明专利的积极性,力争取得一批突破性成果。在学院现有的特色专业、品牌专业群、省级名师、名师工作室、青年技能名师、技术服务中心和专业协会的基础上,进行资源整合,选择服装、旅游、商贸等优势专业,积极申报省级技术研发和推广服务中心和乡村振兴示范校。完善激励考评制度,激发教师参与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争取更多的教师加入筹建的山东省教育和产业人才研究院,成为各级职业教育教研工作的兼职教研员,全面提升学院社会服务能力。争取更多的学院教师进入泰安市技术技能名师库,建立市级技术技能名师工作室。高度重视和大力开展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理论实践研究,更好地指导和引领学院改革发展。
12.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全面落实山东省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大力推动信息技术与办学治校融合创新,把智慧校园建设作为实训基地建设重要项目,积极争取省、市配套专项扶持资金,加强与企业深度合作,引进社会力量共同投资,全面推进智慧校园建设,争创“省职业教育信息化创新与改革试点学校”。促进信息化与教学深度融合,持续实现信息化办学环境建设与人才培养的有效联动,提升师生信息化素养,扩展信息化保障与服务功能,支撑信息化教学、管理和教学诊改等工作,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面向社会开通在线精品课程,为在校学生和社会人员提供规范、便捷的在线教育服务。实施图书馆升级改造工程,提升服务师生和社会的能力。
13.深化扩大对外开放合作。积极引进具有办学水平的产教融合型企业,与学校合作办专业、办二级学院,紧密校企合作。积极推进股份制、混合所有制合作办学的体制机制和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改革,吸引企业投资,共同组建公司化的生产企业、科研机构等运营实体,整合校企优势资源,提升产教融合的活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与各级各类专业教指委、产业协会、行业联合会等合作交流,不断扩大学院对外影响力。结合“双元制”试点经验,推广建立服装学院特色“双元制”模式,实现服装、艺术等优势专业对外合作办学的实质性突破。积极与国(境)外知名企业和高校等机构合资办学,力争在国(境)外建设“鲁班工坊”,实施中青年教师海外研修计划;服务企业“走出去”,加快推动职业资格证书、技能等级证书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互通互认,试点证书培训资源双向交流,促进技术技能人才国际流动,提升技能证书国际化水平。加快与意大利、德国、韩国、日本等大学校校合作的对接力度,实现学院教育教学国际化,师生互访、成果交流常态化。
14.不断完善办学条件。到2022年,集中力量谋划建设一批重大项目,完善学院办学基础设施,改善教学实训条件,大幅提升学院育人环境。适时建设部分新学生公寓,进一步提升学生住宿条件和营造舒适生活环境。推进医疗服务中心(教工之家)建设,满足师生就医需求,丰富师生精神文化生活。推进学院沿天烛峰路标准运动场及室内体育馆建设,促进体育运动设施条件达标。规划建设学院沿佛光路创意实践中心,引进一批高水平项目入驻学院。改造提升基础设施,美化校园环境,创建安全文明校园。到2022年,使学院办学质量和规范化办学水平得到极大提升,全面达到国家办学标准条件要求。
(四)深化产教合作校企融合
15.构建校企合作办学长效机制。健全产教深度融合、校企紧密合作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学院校企合作办法,积极向国企、央企等知名企业宣传推介,推进引企入校、办校(学)到企、“订单班”、“冠名班”等多种方式开展校企合作。完善和推广“将学校办到企业,将企业引进学校”的办学模式,整合校企优势资源,提升产教融合的活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每个专业都要与多家知名企业建立稳固的共建合作关系。积极建设产教融合示范区(园),与企业合作建设符合学院特色的人才培养、生产服务、技术研发、文化传承、科学研究等功能的校企命运共同体。全院要与500家以上企事业单位建立相对稳定的合作关系,促进高质量实习实训和就业。积极参与国家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试点。进一步激活泰安市纺织服装职业教育集团的活力,实现政、企、校三方联动。
16.大力建设教学实训基地。落实实训基地建设与产业技术进步相适应的要求,科学谋划学院实训基地建设规划。积极参与、充分运用好市区域性大型智能(仿真)实训实习基地。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避免重复建设的基础上,按照多元化投入、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方式,推进校内智能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升级省级教学质量项目教学实训实验设备场所,围绕新能源、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产业发展,不断购置新专业教学科研设备,试点混合所有制办学,推进校企密切合作、产教深度融合,引进企业、行业等社会资金,深化与中兴通讯、泰盈科技等校企合作的关系,共建实验实训室,建设校中厂职业体验中心等。
(五)建设充满活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17.改革创新教师招聘制度。制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加大人事招聘和引进力度,建立健全引进技能大师和能工巧匠等业界精英、招聘会动手的专业教师、支持既有专业教师练就高水平实操能力、向实践教学一线和技术研发服务倾斜的措施办法,努力配足配齐配强教师。学院新进专业专任教师原则上应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和相关职业技术资格。完善人才引进办法,以确保通过直接考察的方式招聘引进各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业界优秀人才担任专任教师的改革举措落实落地。落实将20%编制员额内自主招聘兼职教师政策。努力推动学院教师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双向流动,企业人员可在学院担任兼职教师纳入其业绩考核评价,学院专业教师在校企合作企业兼职。
18.加大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培养力度。落实国家和省、市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建立教师与企业高技能人才长效交流制度,努力成为省级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到2022年培养5名左右省级教学名师。制定“双师型”教师培养办法和专业教师顶岗锻炼实施意见,对时间要求、考核标准等作出硬性规定,确保到2022年“双师型”教师占比达到70%以上。积极申请开办职业技术师范本科专业;支持教师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把教师职业资格证书获取与教师在职培养结合起来,通过开展师德师风培训、职业教育理念提升培训、教师专业技能培养、教师分类培训、教师转型培养、教学技能比武等措施,构建职前职后一体化、校企双主体的职业院校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切实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专业操作技能和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
19.积极推进绩效工资改革。全面贯彻落实省、市关于实行绩效工资制度改革的意见,制定学院绩效工资改革方案,激发教职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对于教师在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取得的收入结余,可提取50%以上用于教师劳动报酬(不纳入总量管理)。教师根据相关规定取得的科技成果转让费,计入当年学院绩效工资总量(不受总量控制),根据相关政策,由教师自由支配。对学院以年薪制、协议工资、项目工资等方式引进高层次人才予以倾斜,在绩效工资总量中单列。对于承担学院培训任务的教师,按照有关要求给予相应报酬。专业教师可在校企合作企业兼职取酬。
(六)营造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良好环境
20.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待遇。积极落实学院技术技能人才在各级工会、团委、妇联等群团组织中兼任职务的要求,积极推荐符合条件的技术技能人才作为党代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团代会代表等的人选。按照有关规定,设立学院特聘岗位津贴、带徒津贴等,激励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技能大赛等方面取得突出业绩的技术技能人才。制定配套政策,让更多的学院教师积极参评省、市首席技师、突出贡献技术技能人才等。
21.优化学院发展环境。制定学院师生就业创业激励办法,加大学院师生就业创业帮扶力度,让学院师生积极参与技术技能创业示范园和项目试点。积极参评职业教育改革成效明显院校,对学院先行先试先进部门、系和先进个人按规定给予表彰奖励。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引入先进企业文化,弘扬工匠精神。讲好职教故事,传播职教声音,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学院推进提质培优实现创新发展工作在学院党委的统一领导下进行。为确保工作开展,成立学院推进提质培优实现创新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党委书记、院长任组长,各分管院领导任副组长,各系、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各系、各部门要按照院党委统一部署,责任部门成立相应的工作专班,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把工作落到实处,抓出实效。
(二)落实任务分工。各系、各部门要按照“一年成式、二年成是、三年成事”的总要求,深化改革创新,勇于攻坚克难,坚决打好这场硬仗。要认真对照任务目标和工作分工,精心制定实施方案,精准规划时间表,精细设计路线图,逐项逐条落实责任人,强化工作措施,挂图作战,倒排工期,抓住关键环节,拿出过硬举措,用足用好政策,保质保量完成各项任务。广大教职工要抢抓机遇,凝神聚力,主动进取,确保作风在状态、工作在状态、精神在状态、责任在状态,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努力开创学院改革创新发展新局面。
(三)强化督导考核。学院党委将把工作开展、任务完成情况纳入年底目标考核,作为各系、各部门履职尽责评价的重要内容,考核情况和评价结果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奖惩的重要依据,与绩效工资相挂钩。学院工作领导小组将对工作开展情况每月调度一次,每季度总结一次开展情况。领导小组办公室要采取日常调度、随机抽查、跟踪督查等方式,加大督导力度,及时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措施,指导推动工作顺利开展。学院纪委要强化执纪问责,对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和走过场、敷衍应付的单位和个人进行通报批评,发挥警示教育作用。宣传处大力宣传工作进展成效和先进典型,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山东服装职业学院
2020年6月19日